【明月寄相思】林業人的浪漫情懷

【明月寄相思】林業人的浪漫情懷

每座山頭的命名都有其含意,很多都可能是以山形像什麼而命名,例如:劍山、羊頭山等;也有不少山的命名,取自發生當地的事件,例如:合歡山;或是源自於原住民語,音譯而來,例如:帕托魯、馬博拉斯等等。

「滿月圓」的由來,融合了山形、會意,也代表著每個在山裡工作的林業人,心裡最深的感觸。

「滿月」,意旨著滿月圓山的山形,如滿月一樣圓潤,沒有稜角。而月亮,從古自今,被賦予了不少的含意,目前最應景的應該是中秋節的月亮了,因為月圓之日便是相聚之日。取起美意,月圓就能團圓,這也是林業人在山頭工作的心靈寄託。「滿月圓」之名,是林業人對家鄉之情最美的掛念。

滿月圓的林業史,開始於1825年(道光五年),三峽地區(舊名三角湧),因與英國人從事樟腦貿易,因此開始在三角湧近郊之山等處山地設置腦寮,從事砍伐樟樹及熬練樟腦事業。但經多年的砍伐,樟腦的開發在近山墾闢殆盡,開始深入內山,也引發了居住於此地泰雅族人的不滿,造成激烈的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

1895年日人治台,1989年日人開始進行林野調查;1919年日人公佈台灣森林令,配置林野管理人員,專司林野管理,營林監督,森林災害之防止,以及民林之輔導等事項,採一元化管理。此時的三峽地區雖仍有樟腦業持續運作,但隨著原料日漸減少,若須進入深山採樟,有會遭遇到嚴重的原住民抗爭,因此三峽地區樟腦業漸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伐採肖楠和牛樟,並改種植柳杉。隨著伐木和造林的林業人來此地工作,林場工作十分辛苦,交通不便,唯一對外的路就是一條台車道,坐台車到三峽再轉鶯歌才有火車搭。也因此,回鄉路是條漫漫長路,也不是輕易就能啟程。

此時,自然就成為這群林業人最佳寄託,「滿月圓」之名,因而誕生。

國民政府遷台後,持續經營伐採與造林,如今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整齊的人工林及自然新生的次生林,是那段林場歲月的最佳見證。林務局從1985年開始,將蚋仔溪流約1,500公頃林地規劃為國家森林遊樂區,並於1988年正式開放,舊林場從此轉型為森林遊憩的體驗場域。

「滿月圓」從需要不斷轉車的林場,搖身一變為從三峽鎮只要開車半個小時即可抵達的大台北後花園。成為親近山林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
林華慶(2019)。滿月圓人團圓,隱身於中海拔森林裡,在大台北地區就能四季森林體驗!。https://smiletaiwan.cw.com.tw/index.php/article/1475
三峽鎮公所(1993)。三峽鎮志。三峽鎮。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