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仔粿跟什麼草有關係?

草仔粿跟什麼草有關係?

清明時節,除了家族祭祖和連假出遊行程,大家的應景食物一定會有「草仔粿」這個傳統食物,那大家知道「草仔粿」是怎麼作的嗎?
 

傳統的草仔粿,是常見的米食小吃,其外皮用糯米和蓬萊米混合揉捏出Q嫩的口感,內餡通常是爆香過的蘿蔔絲、紅豆泥或是鹹綠豆等口味,但唯一不變的是其外皮的「草綠色」造就了其名聲,在各大景點和老街,不免俗都會看到這樣的小吃和伴手禮,也算是臺灣米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那大家有想過「草仔粿」和什麼草有關係嗎?

 

草仔粿的外皮,通常是用「鼠麴草」去染色而成的,沒錯就是一種「草」!

鼠麴草多生長在海岸至低中海拔的開闊地上,常在草地、田邊或是道路旁出現,幾乎全台各地都有分布,是屬於很常見的草本植物,鼠麴草常在清明前後生長並開出一叢叢黃色的小花,亦又稱清明草。將鼠麴草採摘下來洗淨後,經過煮熟和打碎就可以混入粿皮中揉捏,這時粿皮就會呈現青綠色,再將喜歡的內餡包入、蒸熟,就是我們常見的「草仔粿(或稱鼠麴粿)」了!
 

或許大家很好奇,我們有沒有機會在戶外遇到「鼠麴草」呢?當然有囉~

張大眼睛快去瞧瞧草地上或是郊區的步道旁甚至是停車場的空地都有機會遇到鼠麴草。因鼠麴草若非開花期,就真的跟路邊的雜草太像了!最佳探索時間是每年的4月至6月,若你看到有點銀白色像老鼠耳朵的葉子,開著黃色一坨坨的小花,就有機會是鼠麴草了喔!

早期先民的飲食文化和智慧­,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當我們習慣於購買生活用品和食物的便利時,常常會忘了觀察一年四季的更迭和晨昏的變化,一株小小的草,不只提醒了清明時節的到來,更是默默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下次低頭看著「雜草」時,別忘了還有更多故事等著我們發現呢!


參考資料: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7347  藥用植物主題館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