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森林的旅行~運材

過去2個多月來,我們在林業生產循環中帶著大家從「採種」走到「收穫」,可以知道從苗木生長到可利用的木材,少則需要6年,多則數十年到近百年的時間,蓊鬱的人工林象徵著林業人員長期以來的心血。加上還有水土保持等考量,所以伐木收穫的各階段皆有嚴謹的作業流程,從事先申請核發「採運許可證」,到伐木作業完成後的檢查,皆為避免濫伐等違規事件發生的必要措施。

過去將原木運出山林的方式非常多元,在機械動力尚未普及時多以人力運材為主,參考當地地形及選擇合適的小型工具,在空間有限的作業道之間載運原木,例如以河川漂流的「管流運材」、運用陡坡將位能轉換下滑動力的「木滑道」、以人力拖拉的「木馬拖運」等。隨著機械動力發展逐漸進步,軌道及索道相繼建設完成,也開始頻繁使用「索道」、「台車」、「火車」等方式運材。

近年臺灣的人工林場因為不再大量伐採且作業範圍的地勢較為平坦,也逐漸以機動性高的「卡車運材」為主。「卡車運材」是目前臺灣人工林場普遍的運材方式,用怪手將原木夾到運材車上後,運離森林後,這也意味著原木們準備進入下一個加工廠的階段。


------------------------



▋原木休息站和目的地


「土場」在日語的字面上來說,指的是不鋪設地板而直接使用的地方,而用於林業則指暫時收集木材的場地,通常設在伐木區和最終販售的市鎮之間,常見於山地與平地交接的地點。拿宜蘭太平山森林鐵路的「土場車站」來說,本站是平原段森林鐵路的起點,同時也是山地火車(蹦蹦車)的終點。不論對珍貴的原木或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交通轉運站。

離開土場後,「貯木場」可以算是原木旅程的終點。貯木場的位置不僅要具備交通便利性,也必須有足夠的面積能存放大量原木。特別的是,除了陸上貯木之外,部分貯木場設有貯木池,浸泡原木以防止木材表皮龜裂、降低病蟲害以及同時稀釋木材中的樹脂,延長木材的保存期限。

隨著產業演變,目前國內多數貯木池已轉型為生態及休閒的場域,過幾天週末還沒想到要去哪裡走走嗎?不妨找找附近的貯木場或貯木池體驗林場歷史與風華!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