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11-木作選品舞台:讓山林之美走進生活現場】


在生活美學意識漸趨成熟的當代,木材重新走進城市人的日常視野。以木製品為核心的展售空間也不再只是販售商品的場域,而是搖身一變成為展現木作美學的舞台,並肩負起與大眾對話的角色。無論是以木頭為媒介、結合現代策展手法來訴說臺灣林業的故事,或是以木創風家居擺設提升生活質感,木製品的價值早已超越商品本身,成為引領人們思索森林與永續關係的起點。 


▋林業記憶的現代詮釋

位於臺北市金山南路上的《0km山物所》,前身是日治時期山林課的木造宿舍群,這處為林業工作者服務的空間經過修復再生後,如今是一處融合山林選物及展覽的複合空間。作為城市中的山林入口,《0km山物所》利用臺灣木材打造了國產材推廣展示館,透過國產材的展架、傢俱、文創商品等吸引民眾,讓民眾享受選物樂趣的同時,也能夠沉浸在木質的質感與氛圍中。 

阿里山林場是日治時期的三大林場之一,為了讓民眾在欣賞當地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夠認識林業文化,共有六座代表林業生產循環的大型裝置藝術散佈在森林步道上。而位在阿里山轉運站的《森2488》,則以複合經營的模式展現林業的魅力,不僅將上述裝置藝術縮小形式融入休憩的空間,更透過林業器具的擺設,以及國產材的選物,讓民眾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林業的歷史與價值。 


▋ 讓木工藝回到生活現場 

木頭不只能做桌椅、櫥櫃等傢俱,也能是為空間增添質感的藝術擺設。《木平台展覽空間》集結了許多來自臺灣在地木工藝創作者的作品,提供創作者闡述創作理念的舞台,也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在這些創作中,有致力於推廣國產材的木工藝創作者,讓國產材跳脫刻板印象中的建材用途,成為承載木創風格的生活選物,重新定義了木製品在居家生活的角色。 

木製品展售空間的興起,讓木材不再只是山林裡的背景,更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0km山物所》推廣國產材及山林選物的努力、《森2488》所展現出林業歷史與裝置藝術的結合,或是《木平台展覽空間》所匯集的當代木工藝多元創作,都描繪出臺灣在現代推動木質生活的新風貌。這些空間不只是商店或展館,也是都市裡的居民重新感受山林溫度、接觸木質美學的起點,更為購買木製品的行動添加了與森林連結的價值。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