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生活旅圖誌》系列文章中,我們持續探索臺灣森林教育相關的在地實踐與文化連結,主要聚焦於木材。這一篇,我們將目光轉向另一項重要的森林資源-「竹」。
▋竹子的價值:在地生活智慧與永續利用資源
過去,竹子曾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從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中,隨處可見竹的身影,承載著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各種石化原料及新興材質逐漸取代了天然素材,竹子也漸漸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
現今,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嚴峻環境災難,各國正積極尋求永續發展的具體策略與解方。在這樣的背景下,竹子憑著多項的優勢與碳匯價值,再次成為促進永續發展的焦點。竹子生長快速、生產力高且用途廣,碳吸存的能力比木材還強,可全竹材利用,為永續發展利用的優質資源之一。在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因此有「以竹代木」、「以竹代鋼」、「以竹代塑」,甚至「以竹勝木」的概念。
而臺灣擁有豐富的竹子資源,根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報告結果,竹林面積約18.3萬公頃,蘊藏約15.8億支竹子,多樣的氣候環境讓臺灣的竹種類非常多元,竹材品質也相對優良。透過竹林永續的經營與竹材利用,對減緩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生質能)發展、以及國土保育等,具其影響力與重要性。
▋教育很重要:回應焦慮情緒,尋求解決方案
全球暖化的挑戰,讓許多年輕世代感到無助,他們渴望知道自己能為這問題做些什麼。國際研究指出,教育是環境變遷解決方案中,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透過教育,年輕人得以有效尋求解決方案,付諸環境行動,促進碳排放減少,進而邁向淨零排放目標。
因此,斯創從永續森林經營出發,發展出多元的活動與課程,如今將觸角延伸至竹。斯創與利仁教育基金會合作,發展出以「生活、生態、生產」為三大核心主軸的《竹.生態素養》課程,並將陸續完成。
《竹.生態素養》課程除了緊密扣合氣候變遷議題,還對接108課綱核心素養,並運用環境教育和社會情緒學習(SEL)等相關的教學模式。我們期盼透過「竹教育」建立孩童與竹的連結,並理解竹的永續利用價值。同時,藉由課程的情境與安排,一方面帶領孩童覺察並調適自身情緒;另一方面,也引導他們體悟人與萬物的互動關係,培養出對人與環境的關懷與責任感。課程完成後將公開提供給學校老師及對竹教育有興趣的夥伴,以輕鬆有趣的方式瞭解議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