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18-在體驗創作上本質加乘的木育課】


上篇分享目前在臺灣想成為木育師資的路徑,而在許多人印象中的木工課之外,了解臺灣的森林、永續林業等議題,同樣也是木育的一環。這樣的木育課在臺灣有多元的活動類型,如前幾篇提到的繪本導讀、林場溯源、帶狀課程等,本篇將分享兩處由非營利組織和政府單位推出的木育課程,讓不分年齡的學習者有機會接觸永續森林、木質材料的學習,使「木育」融入在日常生活裡。


一堂沒有圍牆的木育學習

在臺灣,有一群建築師、設計師、教育者及青年志工,選擇用雙手與建築專業替需要的人打造空間,這就是《臺灣義築協會》的核心精神。將真實需求轉化為空間方案,並且邀請社區、青年與跨領域志工共同完成,使用木、竹等友善環境材料構築建物和創造,培養年輕世代的社會實踐力。

同時,《臺灣義築協會》每年開放三季招募實習生,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從圖面走向工地現場,並在過程中理解建築背後的社會意義。而一般人也能選擇加入義築志工行列,體驗「動手做」的學習過程,共同創造木構、竹構的友善空間,築起富含木育、凝聚人心和回應社會的責任價值。


與森林大樹交朋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07年開始,陸續成立八處自然教育中心,是民眾連結森林的重要橋樑。透過環境教育教師的教學引導,使大眾理解「森林」在環境、社會與經濟上的價值,核心目標不僅在於傳遞生態知識,更是藉由實地體驗與參與,培養公民對環境的感知力、思辨力與行動力,為公民支持森林環境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2017 年自然教育中心推出《學.森林》系列套書,分享跨學科、跨領域的森林相關課程。2023年推出《森林與氣候》系列主題,讓民眾能了解永續森林經營與氣候變遷、碳中和、淨零排放的關係。從實際樹木調查,到對一片森林進行長期監測,多元且趣味的課程活動,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走進森林,共享森林的故事,探索森林與永續的連結。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