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文化與木生活的議題,近年來已融入各類市集與會展活動之中,從親民的生活市集到專業的建材展覽,皆可見其身影。這樣的發展,讓更多民眾能從不同角度認識木文化與木生活,體驗木材帶來的自然溫度與永續價值。
▋從市集活動帶領木生活風潮
為推廣國產木材及其副產物的多元利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7年起舉辦「森林市集」。活動每年於臺北舉行,以不同主題呈現多樣攤位與體驗活動,讓民眾了解森林生態系的多元價值。其中,林木產品及其副產物的創新應用,也在市集活動中展現,邀請參與者一同感受木生活的魅力。
「惠蓀木文化節」則是由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主辦的年度森林主題活動,自創辦以來已邁入第18年。活動宗旨在推廣國產木竹材應用、森林永續經營與木文化教育,並結合產官學研力量,以多感官體驗的方式,讓民眾親近森林、理解木材的價值。
在東臺灣,「街角市集」以森林角落為舞台,於臺東市廣東路舉行,融合微型市集、音樂表演與苗木兌換活動,讓參與者認識臺灣原生植物與原住民文化,從生活體驗中感受森林與木文化的多樣風貌。
▋從會展活動展現木生活實踐
「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是全臺規模最大的專業建築建材展,每年吸引近500家國內外廠商參展。展覽主題涵蓋永續建材、智慧建築、安心工法、設計美學及居家整合方案等。自2018年起設立「國產材臺灣館」,展示臺灣木材與竹材的應用技術與產品,呈現木生活的在地實踐成果,並透過專題講座推廣使用國產木材的價值,促進產業與專業團體的永續交流。
「台灣工藝教育展」於2025年首度以「木育」為主題登場,強調「從森林到教室」的理念,帶領民眾從一棵木頭的生命歷程,理解自然、生態、材料與工藝之間的關聯。展覽結合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木業與林下經濟品牌,從木材來源、木育示範到創新教案,完整呈現木材教育的鏈結。木育不僅是動手實作的體驗,更是一場推動永續思維與生活美學的教育行動,讓工藝成為理解環境與文化的重要媒介。
從市集到會展,木文化正逐步走入日常生活,成為連結自然、教育與產業的橋梁。這不僅展現了木材的永續價值,也開啟了全民參與木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