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最久的自然材料之一,人類喜歡使用木質材料,除了其特有的紋理、氣味、觸感等特性外,木材提供與自然親近的健康感受,及其逐漸釋放出芬多精具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功效,使用木材有助於人類健康(林振榮、塗三賢、李志璇、林柏亨,2019)。同時,木材源自於森林,亦是可再生的自然永續資源。無論在生活用品、建築、家具或工藝中,都能提供功能與美學的平衡,也因此成為廣受人們喜愛與利用的材料之一。木材的使用在人類生活中逐漸形成木文化,國內外歷史軸線中皆可看到痕跡。
人們生活高度仰賴森林資源,臺灣一年木材使用量約600萬立方公尺左右,年伐採不到5萬立方公尺,高度仰賴進口、自給率低,也存在了許多問題及挑戰,包含:合法性、倫理考量、氣候考量、國際政經局勢等(林華慶,2017)。究其原因80年代保育意識抬頭及禁伐天然林政策下,臺灣大眾普遍認為砍樹是罪惡的,伴隨上述及其他多重因素影響,臺灣林木業隨之產業沒落,自給率也逐年下降。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業保育署)於2017年宣示「國產材元年」,積極推廣臺灣木竹材使用,期盼振興木、竹兩大永續生產體系,除了減少碳足跡、增加固碳量,更可促進本土林業產業鏈之復甦、振興山村經濟,亦是2050年淨零轉型的重要路徑。並期待透過各種方式進行相關議題社會溝通,彌平公眾認知與知識上的落差,而藉由教育是最佳途徑,相關議題包括:
人們生活高度仰賴森林資源,臺灣一年木材使用量約600萬立方公尺左右,年伐採不到5萬立方公尺,高度仰賴進口、自給率低,也存在了許多問題及挑戰,包含:合法性、倫理考量、氣候考量、國際政經局勢等(林華慶,2017)。究其原因80年代保育意識抬頭及禁伐天然林政策下,臺灣大眾普遍認為砍樹是罪惡的,伴隨上述及其他多重因素影響,臺灣林木業隨之產業沒落,自給率也逐年下降。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業保育署)於2017年宣示「國產材元年」,積極推廣臺灣木竹材使用,期盼振興木、竹兩大永續生產體系,除了減少碳足跡、增加固碳量,更可促進本土林業產業鏈之復甦、振興山村經濟,亦是2050年淨零轉型的重要路徑。並期待透過各種方式進行相關議題社會溝通,彌平公眾認知與知識上的落差,而藉由教育是最佳途徑,相關議題包括:
- 森林是可循環再生的綠色資源
- 森林資源需要被有效經營及合理利用
- 愛用國產材在環境、生態、社會面向的的好處
- 木材利用所能促進的人與環境之福祉
- 永續森林經營與林木正確使用在氣候變遷調適中所扮演的要角
林業保育署自2018年陸續派員出國考察日本永續林業及木育推廣政策,近年來林業保育署及各分署辦理許多木育推廣之活動,所屬自然教育中心也進行相關課程開發,加上許多鄰近山林區域及極力振興木藝城市也陸續開發相關木育課程。
「木育」一詞首先出現在日本, 2004年在北海道由地方組織發起,由下而上影響至日本中央政府,最後形成全國性木育政策,漸漸擴及整個日本,成為全國一起推動木育設施及體會木生活與木文化的扎根教育。日本木育推動,亦促進國內木材利用從需求面創造供給面的永續森林經營過程,進而重新帶動地方木材產業的發展。無論從森林到木生活與木文化的角度,亦或是促進國產材利用及永續林業發展,皆是林業保育署做為臺灣木育整合與規劃策略推動的參考。
因此,今年度(2025年)林業保育署,策略性盤點與整合臺灣木育推動現況及資源,系統性規劃與擬定臺灣木育推動目標。由於臺灣與日本有不同的林業歷史脈絡以及木材應用文化,因此木育推動的過程中亦釐清現階段木育推動之課題,包含:推動木育者或單位尚未形成臺灣「木育」的共同定義與目標共識;木育推動大量參考日本,未能實質考量兩國之背景差異;臺灣木工藝技術尚未與國產材應用對接,且木工、木藝推動不直接等於「木育」等。
因此期待透過木育相關國際案例及政策推動分析、現階段臺灣木育資源盤點、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研討與建議、階段性推動目標及策略擬定,進行內外部溝通與推動資源整合,集結與串聯內外部相關單位和木育推動者,為臺灣木育推動的未來共同努力。
「木育」一詞首先出現在日本, 2004年在北海道由地方組織發起,由下而上影響至日本中央政府,最後形成全國性木育政策,漸漸擴及整個日本,成為全國一起推動木育設施及體會木生活與木文化的扎根教育。日本木育推動,亦促進國內木材利用從需求面創造供給面的永續森林經營過程,進而重新帶動地方木材產業的發展。無論從森林到木生活與木文化的角度,亦或是促進國產材利用及永續林業發展,皆是林業保育署做為臺灣木育整合與規劃策略推動的參考。
因此,今年度(2025年)林業保育署,策略性盤點與整合臺灣木育推動現況及資源,系統性規劃與擬定臺灣木育推動目標。由於臺灣與日本有不同的林業歷史脈絡以及木材應用文化,因此木育推動的過程中亦釐清現階段木育推動之課題,包含:推動木育者或單位尚未形成臺灣「木育」的共同定義與目標共識;木育推動大量參考日本,未能實質考量兩國之背景差異;臺灣木工藝技術尚未與國產材應用對接,且木工、木藝推動不直接等於「木育」等。
因此期待透過木育相關國際案例及政策推動分析、現階段臺灣木育資源盤點、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研討與建議、階段性推動目標及策略擬定,進行內外部溝通與推動資源整合,集結與串聯內外部相關單位和木育推動者,為臺灣木育推動的未來共同努力。
一、國際木育案例推動分析
參考國際木育推動案例之分析,有助於釐清木育在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定位與發展背景和方向。國際上的參考包含與臺灣整體推動最似的日本,亦收集韓國、北歐、美國等案例,透過比較各國在政策支持、教育融入、場域經營及產業連結等層面的經驗,可以看出木育不僅侷限於木材使用的教育意涵,更涵蓋森林永續、文化傳承與社會參與等多重價值。這些經驗可作為臺灣建構木育定義的重要參照,協助凝聚共識並形塑本土化的推動內涵,使木育發展更具系統性、在地性與前瞻性。
參考國際木育推動案例之分析,有助於釐清木育在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下的定位與發展背景和方向。國際上的參考包含與臺灣整體推動最似的日本,亦收集韓國、北歐、美國等案例,透過比較各國在政策支持、教育融入、場域經營及產業連結等層面的經驗,可以看出木育不僅侷限於木材使用的教育意涵,更涵蓋森林永續、文化傳承與社會參與等多重價值。這些經驗可作為臺灣建構木育定義的重要參照,協助凝聚共識並形塑本土化的推動內涵,使木育發展更具系統性、在地性與前瞻性。
二、盤點臺灣木育資源
透過對臺灣木育資源的全面盤點與現況分析,可以更清楚掌握現有推動基礎、特色場域及相關單位的能量分布,進而透析各項資源之間的關聯與差異。以全齡為木育推動對象,此一盤點過程有助於辨識木育推動中可應用在不同對象別的資源及共同推動潛力單位,也能發掘可再強化或跨域合作的潛在契機。未來在制定木育推動策略時,即可依據盤點結果,進行資源的整合與有效運用,形成更具系統性與永續性的推廣規劃,提升木育推動之綜效。木育資源在全臺各地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其推廣方式涵蓋多個層面,盤點結果共可分為8大對象(學齡前、國中小、高中、大學、成人、親子、樂齡)及11大類別(木育館、木工坊、社教展館、觀光工廠、會展、學校、課程推動、課程教案、林木溯源體驗活動、木玩具設計、繪本)。
透過對臺灣木育資源的全面盤點與現況分析,可以更清楚掌握現有推動基礎、特色場域及相關單位的能量分布,進而透析各項資源之間的關聯與差異。以全齡為木育推動對象,此一盤點過程有助於辨識木育推動中可應用在不同對象別的資源及共同推動潛力單位,也能發掘可再強化或跨域合作的潛在契機。未來在制定木育推動策略時,即可依據盤點結果,進行資源的整合與有效運用,形成更具系統性與永續性的推廣規劃,提升木育推動之綜效。木育資源在全臺各地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其推廣方式涵蓋多個層面,盤點結果共可分為8大對象(學齡前、國中小、高中、大學、成人、親子、樂齡)及11大類別(木育館、木工坊、社教展館、觀光工廠、會展、學校、課程推動、課程教案、林木溯源體驗活動、木玩具設計、繪本)。
三、研擬臺灣木育操作型定義與推動架構
臺灣必須推動木育的背景因素與待解決問題與各國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須重新定義臺灣的「木育」,且公私部門雖已經陸續出現木育推動的成效,但尚未形成如日本一般由下而上形成木育政策的倡議。因此臺灣需要一個屬於臺灣的木育操作型定義,讓所有木育推動的力量有統一語彙及共同目標,且在順應臺灣社會民情及歷史文化的脈絡下,推動適合臺灣在地發展的木育架構與行動方案。我們透過資料蒐集、專家訪談及內外部會議,廣泛收集資料與建議,研討適於臺灣推動發展的「木育」範疇,並共同產出「木育」的操作型定義。
臺灣必須推動木育的背景因素與待解決問題與各國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須重新定義臺灣的「木育」,且公私部門雖已經陸續出現木育推動的成效,但尚未形成如日本一般由下而上形成木育政策的倡議。因此臺灣需要一個屬於臺灣的木育操作型定義,讓所有木育推動的力量有統一語彙及共同目標,且在順應臺灣社會民情及歷史文化的脈絡下,推動適合臺灣在地發展的木育架構與行動方案。我們透過資料蒐集、專家訪談及內外部會議,廣泛收集資料與建議,研討適於臺灣推動發展的「木育」範疇,並共同產出「木育」的操作型定義。
四、臺灣木育推動期程目標與展望
依據木育操作型定義及宗旨、願景、目標、範疇之基礎,針對未來木育發展的可行路徑與階段性目標進行研擬,並依據木育推動的急迫性、資源成熟度與可執行性,明確區分出短期(跨域合作,穩定推廣)、中期長期(成效深化,持續擴散)二階段的策略方向。此一分階段推動架構不僅回應了現場需求與現實條件,也有助於引導政策與資源投入的優先順序,並為後續推動機制、配套措施與成效評估指標的設計提供具體依據,建立一套具階段性、在地性與可執行性的木育推動藍圖,作為未來政策規劃與實務推展的重要參考。
依據木育操作型定義及宗旨、願景、目標、範疇之基礎,針對未來木育發展的可行路徑與階段性目標進行研擬,並依據木育推動的急迫性、資源成熟度與可執行性,明確區分出短期(跨域合作,穩定推廣)、中期長期(成效深化,持續擴散)二階段的策略方向。此一分階段推動架構不僅回應了現場需求與現實條件,也有助於引導政策與資源投入的優先順序,並為後續推動機制、配套措施與成效評估指標的設計提供具體依據,建立一套具階段性、在地性與可執行性的木育推動藍圖,作為未來政策規劃與實務推展的重要參考。
臺灣「木育」的推動是促使國人在氣候變遷挑戰與淨零轉型趨勢下,透過有效的公眾溝通打破臺灣社會林木資源無法合理利用迷思的必經過程,也是促使大眾進一步認同、支持、並共同參與永續森林經營的必經之路,更是一個讓森林重回生活的機會,而這即是一個以森林永續為主軸議題的環境教育推動歷程。以永續為基礎的願景目標達成需內外部整合,跨部會、跨領域共同促成,與木育推動者/單位形成夥伴關係,共同推進木育發展,期待未來人人有機會共同參與木育。
※此篇文章已於《2025年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