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25-走進產地的森林課:國產材溯源的教育行動】

過去半年裡,斯創每週帶著大家探索各地木育館、社教館所、觀光工廠、展售空間到木工坊。在多樣化的各類場域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推動木育,不再只是傳統木工與木藝的練習,更延伸至對森林資源的理解與林業體系的探索。根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2025年最新提出的「臺灣木育推動架構」,木育秉持著「與木共生、林業永續」的宗旨,定義為結合森林永續、文化傳承與社會參與的教育過程,強調從林業生產、木材使用到木文化的價值鏈。這樣的轉變,讓木育從過去偏重手作與創作的活動,拓展為一場涵蓋森林經營、木材溯源、氣候行動與永續生活的公民素養教育。


▋北臺灣的實踐:永泰林業及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溯源行動

位於新竹的永泰林業可說是北臺灣國產材溯源教育的重要基地。永泰林業除了森林經營管理到木料加工外,2018年起透過與斯創教育工作群合作,共同推出《林業森遊圈》系列活動,開啟林業體驗的大眾「遊學」型態,讓木頭不只是居家用具的原料,而是認識森林永續與本土產業的起點。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亦不定時推出結合太平山林業歷史、鐵道運材脈絡與自然體驗課程,設計從前往太平山事業區營林現場的《森林關鍵報告》,讓大眾實地感受木頭從森林到儲木場的完整過程。



▋南方林業現場:森林、木材與香菇的連結

南部地區則有不同樣貌的溯源體驗。永在林業與斯創教育工作群合作推動的《森曜日超玩》系列方案中,參與者可透過一系列從林地經營、木材加工到香菇太空包的流程,實際觸摸木料、操作工具,理解森林與產品,甚至是食品的連結。

嘉義縣公興社區位於台18線上,是標準的淺山散村,也是前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必經之地。這裡曾是抗日義士躲藏聚集的所在,因此被日本政府稱為「土匪山」。社區便沿用這個名稱作為特色發展主軸,規劃林業園區及《土匪之森》工作假期,包含林場實務體驗、小徑木循環應用、林場日常深度體驗等內容,展現靠山吃山的里山林業。


過去臺灣林業的停滯,不只是產業面問題,更與社會對「砍樹」的誤解、對林木用途的疏離有關。木育的推動,讓林業得以透過教育重新被理解與參與。而上述這些場域,都讓「溯源」從書本知識轉化為生活實感。當學校課程開始導入材料來源的探索,當孩子能說出自己的書桌來自哪座森林,臺灣的林業將不再只是單向的生產過程,而是公民教育的一環。國產材溯源不僅是教學方案,更是重新滾動林業鏈條、實現在地永續的關鍵行動。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