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05-讓臺灣的森林走進生活,讓民眾生活走近森林】

【木生活旅圖誌05-讓臺灣的森林走進生活,讓民眾生活走近森林】


在前幾篇各國旅程告一段落後,我們一起回到臺灣,看一看臺灣的木生活推動裡做了哪些努力,並藉由哪些管道來讓大眾更容易接觸和體驗,創造「讓森林走進生活,讓生活走近森林」的木生活精神。

臺灣正以多元的形式使森林不只是遠方的風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透過接觸木質材料的機會,進而認識與喜愛木生活;同時也藉此建立「人工森林」是需要被有效經營及合理利用的資源,木材利用能促進人與環境福祉的認知;森林是可循環再生的綠色資源,促進林木產業復興,讓木材成為日常中的消費選擇。簡單來說,有「木」的生活,是一個大家共同溫暖的目標。


 用教育實踐「從森林到生活」理念

和日本一樣,臺灣也有高達60.7%的森林覆蓋率,亦長期推動與森林和木材相關的教育活動,但其發展背景與日本不盡相同。為促使國人在氣候變遷挑戰與淨零轉型趨勢下,透過有效的公眾溝通打破臺灣社會林木資源無法合理利用的迷思,也讓更多人能進一步認同、支持並共同參與森林永續經營政策,臺灣透過許多以森林永續為主軸議題的教育推動,實踐「從森林到生活」的理念,不只是教育領域的附屬項目,而是融入生活、貫穿世代的核心價值。唯有當我們從日常中重新理解並尊重自然,下一代才能在與森林共生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森林和木材的相關教育方案推動,除了讓民眾親近自然之外,更是回應當代社會對森林議題與永續資源利用的迫切需求。長期以來,我們對森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保育或觀賞的層次,卻忽略了森林其實也是一種可永續利用的生活資源。透過森林環境教育,能更深入認識森林的生態功能、林業發展與氣候變遷的關聯,從關心自然進一步理解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平衡。而後端的木材應用相關教育體驗,則讓這樣的認知落實到生活中,透過實際接觸木材、了解木材來源與使用方式,引導人們支持「取之有道、用之有節」的永續理念,讓民眾在使用每一塊木頭的同時,也參與永續林業、培養下一代森林公民的行動。


  探索遍地開花的「森林與木」教育

在臺灣,與森林、與木材相關的教育體驗形式豐富且多元,以「099歲」為對象用各種形式蓬勃展開。斯創初步盤點及彙整出幾個類別,期望民眾都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參與的方式,在接下來的幾週,我們也將一一為大家深入介紹。包含:

  1. 遍布全國各地的「木育館」
  2. 以森林、林業為主題的「社教展館」
  3. 跟木頭有關的「觀光工廠」
  4. 以木頭為元素的「木玩具設計」
  5. 跟森林相關的「繪本」
  6. 與森林和木材應用有關的「課程推動」
  7. 可直接應用的「森林、木相關教案與教材」
  8. 直接與木頭接觸的「木工坊」
  9. 深受大眾喜愛的「森林相關會展」
  10. 獨特又深度的「林木溯源活動」
  11. 培育及養成林業與木相關人才的「體制學校」
無論你住在臺灣的哪個區域,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與森林、與木材接觸,透過各種形式感受來自森林的生命力與木材的溫度。這些實踐不僅讓我們藉由有趣的遊戲、好玩的活動或創作中學習,更讓大眾也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連結,將「森林與木」真正融入日常生活,達成林業永續、環境永續的目標。

正因為擁有這些資源,在未來我們更期望臺灣除上述各面向的推動外,也期待有更多跨領域合作,讓更多夥伴以「教育」為媒介,共同攜手開發具在地特色、多元對象的活動類型。並有機會透過相關政策的支持與跨部會的資源整合,觸及更多社區與大眾,真正實踐「森林到生活」的目標。

「木生活旅圖誌」接下來將分集,帶大家探索與體驗屬於臺灣多樣的「木生活」,敬請期待!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