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04-日本木育:找回木生活與復興木文化】

【木生活旅圖誌04-日本木育:找回木生活與復興木文化】


第四站的「木生活旅圖誌」,來到大家熟悉且文化與「木」緊密相關的日本!為了讓日本國人了解木材的好處、意義與利用,讓大家更接近木材,「木育」一詞首先在日本出現,推動與木相關的教育活動。2004年起始於北海道,經地方組織發起,由下而上進而影響至日本中央政府,最後形成全國性的木育政策,漸漸擴及整個日本,成為全國一起推動木育設施及體會木生活與木文化的扎根教育。這種從地方到中央,由下而上的發展方式,為木育的推動帶來了強而有力的推動基礎與力量,進而促進地方木材產業的發展,型塑日本木生活與木文化。


 與木共生,讓木頭回到日常生活

日本森林覆蓋率為67%,豐富的木材資源是日本風土民情中的重要資材,也是建構日本文化與傳統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隨著成本較為低廉的石化原料與各種新素材的誕生,木製品在日本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漸漸下降,加上木材進口不收關稅等因素,導致日本國產材的利用以及林業出現隱憂。不過,1997年因應氣候變遷所簽定的京都議定書,讓森林重新被重視,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需仰賴林木的固碳功能,林業需要更健全的管理機制,才能扮演減碳承諾中的角色。

因應木文化復興、提高木材利用率及面對氣候變遷問題,進一步提升森林健康度和振興林業,日本展開了木育推動。2006 年 9 月,日本內閣議定之「森林‧林業基本計畫」中,將「木育」視為項目之核心-『為了讓市民與兒童更理解林木文化且更熟悉木材,將與各方相關業者協力、合作,普及推廣能對林材運用有正確認知之教育活動』。目標就是促使民眾喜歡木材、復興木文化,進而促進國產木材的利用,振興地方的林業經濟,同時也達到減緩全球暖化的目標。


  與木共好,靜謐力量涓滴文化

日本木育推動20年來,一直都是以「社會教育」的形式進行推廣,並逐步深入校園。木育活動的設計,以「促進人們喜歡木材」為前提,透過與木材的【接觸】、【創造】與【理解】,讓人們喜歡木材的紋路與特性,用輕鬆、好玩角度切入,以五感及手作等方式,讓民眾對木材料有深入的認識與體會,從創造與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愛上木頭的感受與態度。

在日本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下,各年齡層都有機會藉由各種活動參與木育;各類公共建築(市政廳、親子支援中心、幼兒園、圖書館、美術館等)也運用國產木材構築,除達到木材地產地銷、提升自給率的目標外,也讓公眾有更多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木材。推動過程中帶動木材產業相關人員積極投入,日本國內與林產相關的業界也漸漸開枝散葉。

木育活動的進行,需針對對象的年齡層與經歷,區分為不同的對應階段:

  1. 第一階段【接觸】:接觸木材、感受木材。
  2. 第二階段【創造】:動手製作,享受這個過程。
  3. 第三階段【理解】:知道與了解木材,進而產生行動。

透過這三階段的進行,可以形塑不同背景與經歷的人,在環境關懷和木材運用上有所行動,達成木育推動目標。

「木生活旅圖誌」走到日本站,讓我們看見日本如何透過木育推動,促進民眾喜愛木生活,復興木文化,進而振興國產木材使用與促使林業永續發展,並回到「與樹木互動、向樹木學習、與樹木一起生活」的本質。將鏡頭拉回臺灣,也有長期的森林環境教育及木育的推動,同樣都以關心森林、強調森林的合理使用、振興國產木材為目標,斯創教育工作群期待下一趟旅程帶大家一同來瞭解。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