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16-讓木育走進校園:陪伴師生從木工藝到認識永續森林經營】

【木生活旅圖誌16-讓木育走進校園:陪伴師生從木工藝到認識永續森林經營】


隨著「國產材」與「木育」在公眾教育遍地開花,校園亦成為推動的最佳場域,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接觸木材,更是透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程與活動,引導他們重新認識臺灣的森林資源,並學習如何永續利用這片土地所賦予的寶貴資產。從國產材課桌椅的實際採購,到與在地林業文化的串連,再到大學生帶領小學生體驗木材教育,不同層級的學校都展開了創新的實踐。

這些行動不僅讓孩子們在日常學習中親身接觸木材、理解森林資源與永續的重要性,也讓國產材教育向下扎根,逐步形塑「木育」在校園中的新典範。


國產材課桌椅進校園,打造木育新典範

新竹市光華國中自113學年度起購置國產柳杉課桌椅,不只成為全國第一個透過學校自行採購(非贊助)的案例!也開啟了「木育」課程進入校園的機會。

113學年度上學期,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與斯創教育工作群攜手合作,設計了6套「木育」教案,融入校園成為校訂課程,內容從認識臺灣森林資源與林木產業的發展現況開始,延伸到孩子們日常使用課桌椅的木材溯源,課程中也會讓孩子實際測量校園中的樹木,計算一棵樹的固碳量,進而了解國產材課桌椅具有固碳的能力,並安排師生在寒暑假期間前往人工柳杉林場─永泰林業,進行柳杉課桌椅的溯源體驗。


從林木溯源到工藝製作:重現家鄉林業風華

新竹縣竹東鎮曾是臺灣重要的林業中心,為了讓在地學子能更了解家鄉歷史,竹東國中規劃了「林業」的專題課程。學校與當地的建築師社團「建築公社」以及「虎山林業」合作,帶領美術班的學生實際走進人工林中,體驗與觀摩森林如何照顧與經營,藉此理解永續林業的重要性。學生還實際參與集材、分段取材,並將鋸下的木頭帶回教室。

回到教室後,學生利用從山林帶下來的木頭,透過學習木工技藝以及發揮創意,設計並製作櫃子、桌椅、收納盒等實用物品,以改造學校的教室空間。這項課程讓學生從拿畫筆轉為使用鋸子和鑿刀,不僅培養了「做、用、想」的實作能力,更重新連結了他們與家鄉土地的情感。


大手牽小手,用木材搭起學習與地方的橋樑

2022年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與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鄧兆鈞老師團隊共同策劃「林的四次方」計畫,邀請大學生以國產木材為主要材料,設計各式木作作品與木製遊具以推廣國產材使用。

為了讓木材教育向下扎根,計畫更結合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周邊的四林國小、古樓國小、萬隆國小及潮東國小,將木材教育課程融入校園。大學生化身「小老師」,透過進校教學向國小學童介紹國產材的概念,並引導孩子們體驗木材獨特的氣味與觸感,認識從林木經營到木材使用的完整過程,課程中也融入DIY手作活動,或是齊力完成校園內的大型木作,體會木材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連結與重要性。這樣以「大手拉小手」的合作模式,不僅推動了木材教育,更融入在地發展,讓大學成為協助地方前進的重要夥伴。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