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20-讓森林走進教室,從一片木頭開始】


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的挑戰下,永續森林經營與木材利用的觀念,近年正逐漸透過議題的整合進入教育現場。木製品除了是低碳可再生的優良天然資源,更能延伸為固碳的具體行動。使用國產材製作生活日用品,正是將永續理念實踐於日常的起點。透過木育課程,學生不僅能理解「一片木頭的來處」,更能建立「使用即行動」的碳儲存意識。木製用品成為可見可感的固碳單位,也形塑了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從森林到工藝的素養養成

木育不僅止於木工,還融合了自然科學的森林經營與調查、生活科技的材料應用與加工、以及藝術領域的設計與文化表達。從林業上游需執行的永續森林經營,到下游的加工,例如造材、乾燥、組裝與創作,每一個階段都是跨科際學習場域。學生在木育課程中培養的不只是技藝,更包含問題解決、空間感知、社會議題觀察、環境倫理與創造力。


▋木育的跨領域學習起點

進行木育教學時,教師可透過森林材料溯源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一件木作品背後的自然與產業脈絡。推薦可參考的教案資源包含《學.森林》與《翻轉林業從校園開始》兩本書。《學.森林》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出版,針對不同教育階段提供基礎的森林經營與技術概念及教學素材,協助教師從林業視角執行跨領域課程;而《翻轉林業從校園開始》則彙整多所學校在地實作案例與教師的教學反思,展現將林業與生活科技、環境教育結合的可能性。此外,臺灣海洋教育中心即將出版的最新年度戶外教育路線學習手冊,也將森林與地質等主題納入場域體驗學習設計,預期可作為跨領域永續課程延伸的參考資料。

 
▋從材料感知到創意設計

若以實際工藝教學操作為主軸,則可參考由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出版的三冊《木育教育示範教案教學引導手冊》。這套教材依照學齡分段設計內容,從低年級的材料感知與創作,到高年級與國中的木工工具使用與創意設計,逐步建構學生的木藝素養與環境意識。進一步而言,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楊德新教授設計的17組國中木育教案,則提供系統化的教學歷程與教材資源,結合森林調查、木構概念、文化脈絡與永續思辨,極具在校實作參考價值,適合有志推動木育專題或課程整合的教師使用。

 木材不僅是工藝材料,更是碳儲存的載體。透過木育,讓學生理解森林的價值、建立選材的判斷、培養對土地的情感,是促使下一代真正「將知識化為行動」的永續策略,也為臺灣的淨零轉型培養堅實的土壤。當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使用國產材,便能讓永續森林經營從政策口號,轉化為全民參與、從小扎根的淨零行動。讓我們從一棵樹、一片木頭、一堂課、一件作品開始,讓森林成為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永續希望。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