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21-用國產材教具打造五感永續課】


延續上篇木育參考教案,當我們在課室中導入木育課程時,若能搭配立體教具、教材,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讓孩子從觸摸、觀察、組裝等五感經驗中,具體認識不同木材的紋理、質地、氣味與重量。木質教具也可以適切具體化教案中較為抽象的內容,協助學生理解「木頭從哪裡來」以及「每種木材的差異與生命故事」,讓教學活動更具溫度與自然感。


多元在地教具設計實踐木育精神

木育推廣除了紙本教材與教學活動外,實體教具與木玩具亦扮演關鍵角色。和誼創新公司長期投入國產材木育教具研發,推出一系列結合模組化設計、森林故事與材料辨識的木玩具,鼓勵學生在遊戲中探索木材的多樣性與環境價值。這些教具不僅有助於理解國產材的可親特性,也強化操作中的空間邏輯與組裝思維,是融合自然、科學與設計的理想教材。

東部地區亦有創新實踐。由練習曲文教協會與在的社群合作,研發三款結合太魯閣族文化與森林素材的木育教具,透過部落故事轉化為可操作的教育工具,引導學生認識森林與族群文化之間的連結,也讓原住民知識在教室中以木質形式被保存與延續。

而在南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自2022年起推動的「林的四次方」計畫則展現產學合作的木育模式。設計系學生將自行研發的木育教具導入屏東在地國小進行教學應用,讓學童從小接觸不同木材的形貌與來源,進而理解國產材的價值。這類型的行動方案,成功拉近學術端與基礎教育現場的距離,也使「從生活學林業」的理念落地生根。

 

分齡進階的木育學習指南

除了教具產品,國內也已有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的木育學習參考資料。台灣義築協會與龜燕設計研究製造所共同推出的《國產木材學習指南-初級手冊》與《中級手冊-森林職人的工具箱》,分別介紹了國產樹種基本認識與林業職人的工作脈絡,並透過圖像化、模擬活動與延伸教具設計,使學生在不同階段逐步深化對木材與森林的理解。《初級手冊》聚焦於木材基本特徵與分類,而《中級手冊》則進一步結合林業專業角色、作業流程與環境挑戰,引導學生進行更進階的主題探索。
 


國產材教具不僅是教學的輔助品,更能成為一種讓學生「身體力行認識木材」的行動載體。當木育不只是紙本教材或黑板教學,而是透過實際操作、拼裝與感官探索,學生將更能內化木材與永續之間的關係。對於教師而言,有了這些教具與指南作為後盾,便能在教育現場執行更豐富多元、因材施教的木育課程。從一件木教具開始,讓永續森林教育成為每位孩子生命中的自然記憶。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