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活旅圖誌26-和森林一起長大:木育一路都在我們身邊】


當我們談論「木育」,或許大家腦中浮現的畫面會是木工課或 DIY 手作活動。但其實在臺灣的正規教育體系裡,木育的元素早已行之有年。從自然科學、工藝課,到國中生活科技與高中選修課程,木材不只是工具材料,更是孩子們理解自然、實踐創造力的載體。如今,隨著林業與永續議題日益受到關注,木育也從原本的材料認識與技能學習,轉型為一場涵蓋環境教育、產業理解與文化素養的多面向學習。


▋幼教場域也能「與木共生」

走進臺灣的幼兒園,木材無所不在:從玩具到家具,從日常教具到故事媒介。這些幼兒園所強調讓孩子透過自然材質與自由遊戲發展感官與創造力,間接也培養了對木質環境的親近與敏感度。例如:華德福體系的園所及學校,長年推動木作與戶外課程,讓孩子從小透過觸摸木頭、聆聽自然,建立與森林的連結。透過大量的第一手經驗,讓木育不只是「大人的手作」,而是從小種下的感知種子。


▋校園木育世界超展開

當孩子進入義務教育體系,有哪些資源能讓對森林或木材有興趣的同學們深入學習相關的專業呢?除了國中小學裡的木藝社團外,全台目前有10 所高中職設有木工、生活科技、建築或與木質材料相關的學程,例如:臺北市大安高工建築科、臺東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等,都是培養木藝基礎與木材應用的重要搖籃。

大專校院部分,則包含從林業、木設、景觀、生態工程到家具設計等多元系所,如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等,不僅強調技術實作,也融合了設計、文化與永續概念。這些科系不再只是傳統意義的「做木工」,而是關於森林經營、材料科學、生產鏈、永續設計與自然共生的整合學習。


▋從森林走向多元職涯

許多對森林與木材有興趣的學生,時常因為傳統印象中未來發展有限,而對森林相關科系卻步。其實,從近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出路來看,與森林相關的職涯早已跨越公職的框架,延伸到環境教育教師、企業ESG與碳權專員、木構建築設計師、國產材品牌企劃,甚至還有國家公園解說員、生態調查技術員、木育教材開發者等多元角色。

未來森林與木材產業鏈需要的是具有跨域能力、能理解自然科學與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而這正是木育在正規教育體系中持續擴展的原因:從學齡前的啟蒙,到職涯實踐,打造一條與林共生的學習路徑。

木育不再只是平日生活科技課的某個段落,而是一條貫穿教育階段的學習主軸。當孩子從自然課開始認識森林、在幼兒園用木玩具啟動感官發展、在高職與大學累積技能與思辨,最終能成為林業、設計、教育或文化推廣的實踐者,木育將逐步成為一場全民參與、永續前行的行動教育。

讓我們一起把木育,從課室帶進生活,從校園延伸到林間,從手中延續到心裡。

  • 分享至: